领取一只爬宠

浅谈加拉帕戈斯陆鬣蜥属&海陆混血鬣蜥

发布者: 小仙女儿的魔鏡| 查看: 2629

总述:加拉帕戈斯陆鬣蜥属一共有三个种,其中包括加拉帕戈斯陆鬣(Conolophus subcristatus)、巴灵顿岛陆鬣(Conolophus pallidus)和加拉帕戈斯粉红陆鬣/玫瑰香陆鬣(Conolophus marthae),他们仅分布在加拉帕戈斯 ...


总述:

加拉帕戈斯陆鬣蜥属一共有三个种,其中包括加拉帕戈斯陆鬣(Conolophus subcristatus)、巴灵顿岛陆鬣(Conolophus pallidus)和加拉帕戈斯粉红陆鬣/玫瑰香陆鬣(Conolophus marthae),他们仅分布在加拉帕戈斯群岛,习性十分相似,大多分布在各个岛的中心干旱地区,离海岸较远。


白天在土地与岩石上晒太阳,体温可保证其日常活动后他们便开始觅食,夜间则回到洞穴中休息以保持体温。由于岛内气候十分干旱,陆鬣的的皮肤也逐渐变得坚硬而粗糙,如此厚实的皮肤更有利于他们保持水分。


食物选择上,3种陆鬣几乎都是以多汁的仙人掌作为主食的,这样更方便他们获得水分。与海鬣七亚种不同的是,陆鬣属内3种要好分辨得多,至于他们习性方面的详细内容我会在不同种的介绍中慢慢道来~


①加拉帕戈斯陆鬣蜥蜴(Conolophus subcristatus)

作为本属内最常见的一个种(后简称加岛陆鬣),分布在加拉帕戈斯的6个岛上(费尔南迪纳、圣克鲁兹、伊莎贝拉、北西摩、巴尔特拉、南普拉萨)···最后直接用整个群岛的名字名了··· 其属名“Conolophus”来源于希腊文中的“cono”意为多刺的或多棘的,而后半部

分“loph”则意为背脊,描述的就是陆鬣后背上的背刺,就是咱们常说的鬣蜥的“鬣”。


而种名“subcristatus”则是源拉丁文,前半部“sub”意思是低矮的与“cristatus”相结合,后面这一坨是拉丁文背脊的意思,意指陆鬣背上的尖刺比起其他种类的鬣蜥更短。


这里就要注意了,这里的其他鬣蜥指的是什么···楼长认为···尽管美洲鬣亚科大多成员都有较长的背刺,但是如此命名的目的,更重要的是与同属内的巴灵顿陆鬣区分开来,二者比较来看,相当大的一个区别就是,巴灵顿还有一些看得出来的背鬣,而加岛陆鬣几乎看不到···


(1)形态描述

在达尔文的描述中,加拉帕戈斯陆鬣是十分丑陋的···他们几乎通体橙黄,尤其是肚子,身体底部,而他们的背部多为棕红色,一些则展示出灰褐色。由于面部布满短小的凸起他们看起来十分弱智。不仅如此,加岛陆鬣的面部较高,头很短,面部刺突细小但却十分明显。他们的颈鬣较为发达,短粗的颈鬣大多保持竖直,但是他们的背鬣却小到了几乎看不清楚···


(2)体型与寿命

加拉帕戈斯陆鬣体长可以达到90~110cm,重达10~13kg,具体的体型大小,各个岛屿都略有不同,但是差距并不明显。同样的,不同的岛上陆鬣成熟期与寿命也不尽相同,幼体大概需要8~15年成年,而他们的寿命则可以达到50~60岁。


(3)繁殖

幼体经过多年修炼,直至成体终于到了完成繁殖大业的时候,与海鬣一样,雄性陆鬣领土意识非常强,在保卫领土争夺交配权的打斗中,会不断点头,并互相抽打撕咬,一改憨态可掬的样子。


求爱时,雄性不断向雌性靠近,以争得雌性同意,交配结束,雌性迁移到他们世代繁衍的地方筑巢,产卵,人们总会认为产卵地点是任意的,然而每一个巢穴却都是精心挑选,都需要雌性陆鬣千辛万苦才够得到。


在费尔南迪纳,雌性陆鬣要爬行长达15公里,沿着山坡爬上火山,直到在火山灰中找到一个合适的筑巢地点,要知道这一路长途跋涉攀至火山,雌陆鬣都是拖着肥胖的躯体和一肚子的卵···


虽然艰辛,但却是亿万年演化的结果。当找到合适的筑巢地点,雌性通常挖一个深50厘米的洞穴,然后产下大约20个卵。产卵后会用沙土将卵盖上,在巢穴旁边巡视守候数日,以防止其他雌性在同一个地方产卵并破坏巢穴,一旦巢穴被攻占,努力就白费了···所以雌性护卵的争斗甚至比雄性之间的打斗惨烈的多。


在火山地热的烘烤下,大概需要90-125天,幼陆鬣蜥孵化,幼体孵化后便挖开巢穴,下山觅食,但也有一些个体会在巢穴内滞留一周,他们很可能会破坏甚至食用身边未孵化的卵。初生的幼体在一年之内都是比较容易遭到捕食的,但事实上,捕食者大多只分布在岛外,岛内还是个相对安逸的环境,更大的威胁来源于食物短缺···也就是饭不够吃。


(4)种群状况

在达尔文首次登上圣蒂亚戈岛的时候,他曾说这里陆鬣多的让他们连一个安营扎寨的地方都没有,到处都是它们的巢穴,据估计当时圣地亚哥岛上的陆鬣数量能达到5000~10000只,而现在圣地亚哥岛的陆鬣已经灭绝殆尽,一只不留。


主要原因就是人类带来的非本地生物,极大的冲击了陆鬣的生活,野狗和野猫甚至会进攻成体陆鬣,不仅猫狗,岛上的猪都会破坏它们的巢穴吃掉它们的卵,山羊大范围活动并与陆鬣争夺食物和水源。


十分搞笑的是,由于数百万年来加拉帕戈斯群岛的孤立,再加上陆鬣长期生活在安逸的岛内,他们没有演化出任何躲避敌害的能力,在环境不适的情况下它们也无法游到其他的岛上,甚至很少有陆鬣来到沿海···达尔文老头的自然选择适者生存···最后选择出来的却是只会吃饭睡觉的东西···现在圣蒂亚戈岛陆鬣已经绝迹,但这样的事还在费尔南迪纳岛与伊莎贝拉岛上继续上演着···


(5)保护状况

从上个世纪90年代到现在,一直有一个把陆鬣重新引进到巴尔特拉岛的计划。1954年,巴尔特拉岛陆鬣灭绝,原因却是当地的士兵经常拿它们当作射击的靶子玩儿···


在上个世纪30年代,一个叫威廉·赫斯特的大兄弟带着一批陆鬣,在北西摩岛进行繁育,这是一个从来没有陆鬣分布的岛屿,但是陆鬣却很争气的在这里扎了根,还成了当地达尔文研究站的保留品系,保护组织想通过它们作为基础种群,重新引进到包括巴尔特拉在内的,陆鬣已经绝迹的那些小岛上。


现在游客来到巴尔特拉、圣蒂亚戈,他们所能见到的陆鬣大多都是保育所里的,据说2012年一个德国的老兄偷了4个要带走···结果在局子里蹲了4年。不过在北西摩岛,公路也好、机场也好,到处都能看到它们的身影。


②巴灵顿岛陆鬣蜥(Conolophus pallidus)

与加拉帕戈斯陆鬣长得比较相似,但还是很容易分出来的。巴灵顿岛陆鬣(后简称巴灵顿),顾名思义,仅分布在加拉帕戈斯群岛的巴灵顿岛。咱们还是先看名字的构成。


属名我在前面已经介绍过了,直接说种名了,pallidus,这个词源于拉丁文中的pale,译为浅色的,就是说与加拉帕戈斯相比巴灵顿的颜色更浅。这也是为什么我说加拉帕戈斯的种名“短刺”是在和巴灵顿比较,而不是和其他鬣蜥比。


巴灵顿陆鬣首次被命名是在1903年,但当时他还不作为一个有效种···有些人认为他是加拉帕戈斯陆鬣的一个亚种,甚至被人认为是个体差异而已···但渐渐地人们发现他和加岛陆鬣的去区别还不是一点半点的···最后就有了巴灵顿这个独立种。


(1)形态描述

与加岛陆鬣比,巴灵顿通身颜色更均匀,换句话说就是基本全身一个色,而且颜色很淡,全身呈淡黄色。它们的头部更长,无论雌雄头的后部都有明显隆起,而且前部更扁,这让他们的脸从侧面看更像是三角形,而不是椭圆形。巴灵顿的头部鳞片也相对圆滑许多,没有那么多十分明显的刺状鳞片,最起码不是像炸过一样。而且巴灵顿不仅有十分粗大的颈鬣,还有着相对明显的背鬣,这是与加岛陆鬣分开的一个重要区别。

左边是加岛陆鬣右边是巴灵顿岛陆鬣


上下两张都可以看到,十分粗大的颈鬣


(2)体型

巴灵顿的体型要比加拉帕戈斯陆鬣略小,体长在90cm左右,体重在10~11kg上下,不过尽管如此,这个体重还是超出了不少岩鬣蜥···


相当明显的背鬣


(3)食物

和其他陆鬣一样,巴灵顿也是素食的,不过也有发现他们会吃一些岛上的小型哺乳动物,鸟类,昆虫甚至是蜈蚣。由于岛内较为干旱,陆鬣们的主食还是仙人掌···他们80%的水分摄取都来源于这里。但是在雨季,他们生活就会滋润很多,可以在池塘边饮水有时候还能把马齿笕的花拿来下酒···它们与当地鸟类也保持着良好的共生关系,鸟类帮助他们清除蜱虫与血虱,保证特它们地健康,同时鸟也填饱了肚子


(繁殖、寿命之类的就不讲了,加岛陆鬣基本都一样)

(4)种群状况与保护

对所有的陆鬣来说,最大威胁都是人类引进的外来物种。巴灵顿岛曾引进过山羊,出逃的山羊在外野化,山羊对植被的破坏是相当严重的,这狗娘养的东西直接把植物的根挖出来吃···不过龟岛国家公园管理处在1971年干掉了岛上所有的山羊。但有些些人认为加岛鵟和巴灵顿岛稻鼠也对巴灵顿陆鬣的生存造成了影响,不过经过几年的观察人们发现这是多余的,稻鼠不会吃陆鬣的卵而加岛鵟一般只在岛外活动,它们只捕食幼体,对成体不构成威胁,这是自然规律,并不会影响到巴灵顿陆鬣的自然繁衍。不过,不管怎样,作为被入侵的土著生物,巴灵顿的生存还是备受关注,走出繁育所的每只巴灵顿陆鬣都受到监测,以便日后采取行动进行保护,并统计种群数量。


巴灵顿幼体~


③加拉帕戈斯粉红陆鬣蜥 / 玫瑰香陆鬣蜥(Conolophus marthae)

加拉帕戈斯粉红陆鬣(后简称粉红陆鬣),仅产于伊莎贝拉岛北部,并且大多集中在Volcan Wolf火山。他们首次被发现是在1986年,但当时并没有将其作为一个独立种,直到2009年,人们对比了粉红陆鬣与加岛陆鬣的基因之后才发现,粉红陆鬣甚至比加岛陆鬣更原始,570万年前他们就已经从登岛的陆鬣中分化出来了甚至说他们可能并不同源(不要看百度百科···上面那个5700万年···是翻译错了)。至于他的种名,最初使用的rosada是源于西班牙语“粉红色的”,但这个名字后来没有成为学名,而是变成了一个常用的俗称,而他如今的种名Marthae是为了纪念命名者,并用他夭折的女儿Martha的名字命名。


(2)种群状况

粉红陆鬣仅分布在伊莎贝拉岛背部,到目前为止我们找到的并明确记录的个体只有不超过100只,不过他们确实是一个种群,是一个独立的种,只是可惜达尔文老头子来加拉帕戈斯的时候没能和和他见上一面···不过这也有情可原,尽管物种起源大多证据样品都来源于这里,但是达尔文一共在这就呆了几个星期,大多数时间都打鸟炖龟汤了,根本就没来过伊莎贝拉北部···粉红陆鬣由于数量稀少(统计上看),有人呼吁先保护起来再说,也可能他并不是人们想象的那么濒危,只是我们还没有找到他们,但不管怎么说,新发现的品种都是很有研究价值的,不要刚发现就灭绝了···


④海陆混血鬣蜥(hybrid iguana)

压轴出场!放在这里主要是因为它们的生活习性更倾向于陆鬣,他的名字也没有什么好介绍得,因为到目前,他们还没有一个正式的英文名···更不用说汉语了,所以后面我就简称他们为混血鬣蜥了。
第一只混血鬣蜥被发现是在1981年,由于当年严重的厄尔尼诺现象,沿海植被、海藻受损严重,鱼类甲壳类大量死亡,这导致沿海地区大量海鬣翘辫子···尤其是体格巨大需要较多食物的成年雄性更是活不下去···而没有死亡的强壮雄性开始向岛内迁移寻找食物,然后就·····**了隔壁的雌陆鬣···混血鬣蜥就此诞生,这种狗血的情况多发生在南部拉萨岛。虽然同属内有杂交受孕可能,但可能导致后代无法繁殖,再加上海鬣陆鬣根本就不同属,那么混血鬣就更没什么能力繁殖下一代了,也正是这个原因,直到2003年,有明确纪录的混血鬣蜥也不过只有20只。

先来一个龟岛海陆鬣漫画


父亲是雄性海鬣,母亲是雌性陆鬣。混血鬣蜥有着海鬣黑色底色以及花纹,但是却长着陆鬣的脑袋

不过仔细看也不像,比陆鬣脸短


习性方面,正常情况下海鬣有锋利的爪子能抓住礁石,爬到更高的地方,而陆鬣不能。混血鬣蜥继承了雄性海鬣的特点,他们有锋利的爪子,可以已在海边觅食,甚至可以爬树,他们不会像陆鬣一样只能在地上捡食仙人掌。混血鬣蜥还生有扁平的尾巴,但是经过多年观察,研究人员还没有发现他们下海。它们的数量会越来越多,尤其当厄尔尼诺来临,雄海鬣入侵岛内时。你或许认为这是自然选择,是你目睹的进化,然而,这些混血鬣蜥却不能繁殖···不管怎么说也不会“发扬光大”,作为优势物种占领全岛。

虽然···他们很想这么做···这样精彩的画面可是不多见···虽然性无能,但欲望是有增无减啊


下面就给你欣赏了~估计有不少人还没见过吧
还有个对比~后面阴影里的是一直加岛陆鬣


好了该说的都说完了,正文也就告一段落了,楼长该去吃晚饭了~···最上面的图是加岛陆鬣,你看出来没

附言:

陆鬣这篇应该是最近出的最短的一篇介绍帖了,喜欢陆鬣的朋友很多,想弄到的话···偷偷自己想办法,别把自己整局子里去···路在赞美过是有繁育计划的,但是大多都不在本国本土进行,他们的饲养难度也不搞,如果成功量化,一定会非常受欢迎~实在太饿了,别的说了,在这里给个预告,下一篇介绍就要从岩鬣里选了,具体是什么先不透漏,总之是岩鬣属就好了···唉按我这个进度,完成美洲鬣亚科不知道要什么时候···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2001-2013 爬宠网 https://www.pachongapp.com/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粤ICP备10217497号 非经营性网站Powered byDiscuz!X3.4公安网备
Archiver手机版广告合作客服QQ:0000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