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取一只爬宠

十几种常见巨蜥的介绍

发布者: 清水江畔| 查看: 5556

1、泽巨蜥(巨蜥科,拉丁学名:Varanus salvator)也称水巨蜥,分布于斯里兰卡及印度经中南半岛、中国南部、香港、马来半岛至印尼及菲律宾间。常在水田、河川附近或红树林等近水区域出没,擅于游泳,常会游入水中。 ...


1、泽巨蜥(巨蜥科,拉丁学名:Varanus salvator)

也称水巨蜥,分布于斯里兰卡及印度经中南半岛、中国南部、香港、马来半岛至印尼及菲律宾间。常在水田、河川附近或红树林等近水区域出没,擅于游泳,常会游入水中。


最大全长可达2.5米,但很少有超过2米的。体型较细长,但大型个体的体重约25公斤,吻部细长,鼻孔浑圆,且位置较靠近吻部。分7个亚种,但亚种间的体色及斑纹互有差异,全身体色几乎是以黑色系为主。


由于不挑食的习性,使得泽巨蜥可以栖息在大型动物无法生存的沼泽区域。泽巨蜥可以吃下任何可以吞下的肉食如鱼虾、螃蟹、鸟类、蛋类、蜥蜴、老鼠、蛙类、蛇类,甚至是死尸或垃圾等,这种来者不拒的个性也赋予它们过人的生存能力。


在人工饲养下适应良好。泽巨蜥是所有巨蜥中最为温驯的一种,属于半水栖日行性蜥蜴,幼体的体色也十分出色,但长成之后体色则趋于黯淡,不过个别体色还是有差异存在。


饲养环境与尼罗巨蜥相似,对水的需求很高,食物可以喂一般蟋蟀。面包虫、小鼠、鸡蛋等,幼体成长快速,所以钙粉和维他命的补充也很重要,最好每周供应一次。


雄性体型大于雌性,雄性在100~130厘米以上就属于成体,雌性则为50~120厘米。雌蜥在交配后4~6周就会产下6~25颗软壳蛋于事先挖好的洞穴中,再掩埋好。经过2.5~3.5个月就可以孵化,幼蜥大约两年后成年,寿命与一般巨蜥相同,大约是15年。


2、砂巨蜥(巨蜥科,拉丁学名:Varanus gouldii)

分布于澳洲与新几内亚,栖居在干燥的稀树草原与荒地中。全长可达120厘米,背部上同时具有亮色斑点及大型黑色斑点并列。砂巨蜥是一种凶猛且力量相当强大的巨蜥,雄性具有很强的领域性,这种巨蜥在受威胁时通常会以后脚站立、鼓涨颈部并发出嘶嘶声以吓退敌人,如果无效就会甩动尾巴或张口还击。


食性很广,在野外它会猎食甲壳类、小型哺乳类与其他爬虫类,有时候也会猎食鸟类、两栖类,甚至腐肉、昆虫与爬虫类的蛋也照单全收。砂巨蜥很会挖洞,会下挖到地底筑巢,通常将巢筑于岩石、灌木或落木下方,有时也会占据兔子的巢穴省去自己筑巢的麻烦。


砂巨蜥属卵生,繁殖期时雌雄会同住于一个洞穴中,并在未来几天内持续交配,雌巨蜥会在白蚁冢中心向下挖掘约50~60厘米深的洞,并在里面产下10~17枚卵,并将洞口填满,蚁冢特殊调节机能可保持良好的温度与湿度有助于卵的孵化。


人工饲养环境主要以低湿高温为主,建议饲养温度为25~35℃左右,幼体可供应蟋蟀、大麦虫、乳鼠等等作饲料,成体主要提供白老鼠、猪肉等等,当然钙粉也是不可或缺的补充品。

3、白喉巨蜥(巨蜥科,拉丁学名:Varanus albigularis)

也称非洲巨蜥,原产于非洲中部与南部,栖息于干燥莽原疏林区,全长140~200厘米,早期曾经被归类为草原巨蜥的亚种,目前已经独立为一种。 共有四个亚种:


白喉巨蜥 Varanus a. albigularis 分布以南非为主,又称带斑白喉巨蜥;
安哥拉白喉巨蜥 Varanus a. angolensis 分布以安哥拉为主;
东非白喉巨蜥 Varanus a. microstictus 分布以东非肯亚、索马利亚为主;
黑喉巨蜥 Varanus a. ionidesi 分布以坦桑尼亚为主。


其中以白喉巨蜥和黑喉巨蜥比较常见。分布于南非的白喉巨蜥因为背上布满黑色带斑,也被称为带斑白喉巨蜥,在三个白喉亚种中,体色算是比较显眼的一种。而黑喉巨蜥因为喉部黝黑而与其它三个亚种区分开来。基本上,它们的习性是相同的。


白喉巨蜥与多数巨蜥一样,是日行性的地栖蜥蜴,但是因为具有尖锐的长爪,所以爬树的本领也十分高强,是比较健壮粗养的蜥蜴,对环境与食物的需求并不挑剔。以肉食为主,可以用老鼠做为主食,肉片、鸡鸭、牛蛙、鸡蛋、大蜗牛、猫狗饲料等都是良好的食物。


UVB不是很必要。维他命钙粉的补充也可以降到最低量。白喉巨蜥因为食量很大,如果不控制喂食量,加上狭小饲养空间的运动量不足,会产生一般巨蜥常见的肥胖问题,可能导致大幅缩短它们的寿命。最好能每天定时让它们出来活动筋骨运动一番。用狗链牵到公园溜蜥蜴更理想。


但是要注意的是巨蜥都有攻击性,不论它们有多驯养,所以防护措施永远都是必要的。雌雄的辨别在白喉巨蜥来说也不容易,雄性通常比较壮硕,尾巴根部较肿大。雌性每年生产1~2次,在野外每胎可产下50颗卵,十分多产,在人工环境通常只会产下20颗左右的卵。孵化期约4~5个月。


初生幼体有时候会有拒食的状况,需要人工喂食,几次之后就会自己进食,以乳鼠为主食,成长到三年以上就可以成年,只要稳定饲养,它们的寿命通常可以达到15年之久。


4.黑喉巨蜥(巨蜥科,拉丁学名:Varanus albigularis ionidesi)


主要分布于坦桑尼亚,栖息于干燥莽原疏林区,是白喉巨蜥(Varanus albigularis)的一个亚种,因为喉部黝黑而与其它三个亚种区分开来。它们被统称为非洲巨蜥,基本上,它们的习性是相同的。黑喉巨蜥是日行性的地栖蜥蜴,但是具有尖锐的长爪,所以爬树的本领也十分高强,是比较健壮粗养的蜥蜴,对环境与食物的需求并不挑剔。


以肉食为主,可以用老鼠做为主食,肉片、鸡鸭、牛蛙、鸡蛋、大蜗牛、猫狗饲料等都是良好的食物。UVB不是很必要。维他命钙粉的补充也可以降到最低量。黑喉巨蜥因为食量很大,如果不控制喂食量,加上狭小饲养空间的运动量不足,会产生一般巨蜥常见的肥胖问题,可能导致大幅缩短它们的寿命。


最好能每天定时让它们出来活动筋骨运动一番。用狗链牵到公园溜蜥蜴更理想。但是要注意的是巨蜥都有攻击性,不论它们有多驯养,所以防护措施永远都是必要的。

5、平原巨蜥(巨蜥科,拉丁学名:Varanus exanthematicus)

又名草原巨蜥、西非巨蜥,分布于非洲大陆西部至中部间,栖息于热带雨林及沙漠地带,干燥的环境,干季期间几乎有大半年均处于休眠状态,直至雨季来临后才恢复活动。成体全长1.2~1.6米,头部比别的种类巨蜥要短小且宽,为正三角型。颈部和尾部较粗短,有一条天蓝色细长开叉的舌头,用于觅食和探路。


身体粗状,灰褐色,上有黄色或橙色圆钱状斑点。四肢短小,每个足都有五个锋利的爪,生性懒惰,攻击性和防守性较差,全年多数都在休眠中度过,只有雨季时期开始活动,寻觅食物。平原巨蜥在巨蜥科中算是比较温驯的一种,分布范围广及非洲大陆上大部分国家,但是宠物市场上多数个体都是来自肯亚和坦桑尼亚。


由于成体相当巨大,所以一般在爬虫店中出售的绝大多数都是幼体。属于日行性地栖蜥蜴。黄褐色的体色提供了良好的保护色,使得平原巨蜥得以在草原地区大量繁衍。在野外环境中平原巨蜥以各种小动物如鸟类、蛇类、小型哺乳类等为食,食量也很大,是典型的肉食动物,幼蜥则以昆虫类为主食。在人工环境下可以喂食蟋蟀、面包虫和小鼠等。


由于幼体成长快速,所以最好用三尺以上的饲养缸比较适合,非洲莽原的气候通常是炎热而干燥,因此饲养缸的布置也必须把握这两个重点。虽然幼蜥体型也很巨大,但是还必须设置供躲藏的隐密处所。


平原巨蜥也喜欢泡水,所以也必须设置水盆供它们饮用与浸泡。属于较容易饲养的品种,虽然性情温和,但始终具某程度上的攻击性,和其它巨蜥一样,当受惊时,它们是绝对有可能会对人作出鞭尾或猛咬等攻击行为的。


当然,在进食时不要触摸它们。平原巨蜥的性别通常很难由外表来判别,以探针方式是比较准确的做法。但一般来说,雄性都大于雌性,但尾巴则较雌性为短,雌性的体型却比较肥胖。


雄性通常具有强烈的领域性,最好不要将雄性养在一起。当雌性需要产卵时,会在地上挖洞或使用白蚁冢。雌性可以保存精子至数月之久,所以交配一次后可以生几胎都不需再交配。雌蜥每次可以产下20~50颗软壳的蛋,大多数在春天孵化,也算是十分多产的蜥蜴类。

6、杜氏巨蜥(巨蜥科,拉丁学名:Varanus dumerilii)

分布于缅甸、泰国、马来半岛、婆罗洲、苏门答腊及其周边岛屿,栖息于红树林、湿地或热带雨林区,擅于游泳及攀木。全长可达135厘米,鼻孔呈裂目状,位于眼睛至吻部的中央。


头部方至颈背间的大型鳞片略呈圆状。刚孵化的幼体头部呈橘色,外形极为艳丽,但会随其成长而逐渐变为灰色或暗灰色,躯体上具有4条明显的亮色横纹。在水中以螃蟹为食,亦会捕食昆虫、鸟类等。

7、翡翠巨蜥(巨蜥科,拉丁学名:Varanus prasinus)

分布于新几内亚岛及周边岛屿,栖息于热带雨林区,是一种十分华丽的中型树栖型巨蜥,通体翠绿,在巨蜥中是十分罕见的。全长90~100厘米,尾部截面呈圆形,具盘绕物体的能力,长度约与躯干长相当或更长。具长尾、发达之四肢及趾爪等特征,有助于适应树栖生活。吻部细长,圆状鼻孔位于眼睛至吻部间。


翡翠巨蜥的个性比较敏感胆小,所以通常都会躲避人类,也很难适应人工环境,饲养时会需要比较长时间的适应期,相对的饲养的难度也比较高,没有饲养巨蜥经验的人最好不要尝试。由于是以树上活动为主,翡翠巨蜥的尾巴相对的也比一般地栖巨蜥长很多,而且可以卷绕树木枝干,增加在树上活动的灵活性,同时体型也比地栖巨蜥修长许多,有助于在茂密的森林中迅速移动猎食。


即使人工繁殖已经成功,但是市面上的翡翠巨蜥多半还是野生个体,而且新进个体通常会处于脱水状态,所以饲养它们的第一法则就是要先补充足够的水份,先大量喷水供它们饮用,之后再开始喂食。


饲养环境以直立式箱笼为主,基本上要有4尺宽7尺高2尺深的尺寸比较理想,因为翡翠巨蜥的活动力很强,此外它们也需要较高的湿度,至少要维持在70%,水份必须每天充分供应,这是饲养这种热带巨蜥的要诀。箱笼中设置各种树枝供攀爬栖息。翡翠巨蜥终其一生几乎都在树上渡过,所以底材的种类就不是很重要,如果要选择,落叶会是最适合的底材。


另外还要准备供它们栖息的树洞,不需要太大,这对稍具神经质的翡翠巨蜥来说也很重要。在食性上,翡翠巨蜥是以树栖性昆虫为主食,但是一般可以入口的食物如小鸟、老鼠、蜥蜴等也都会捕食,所以在喂食上比较不会有问题,但是要注意的是它们食量较小,喂食应该以少量多餐为原则。


另一方面,它们也不耐饥饿,所以最好每日喂食,尽量不能超过两天以上不喂食。虽然翡翠巨蜥的繁殖已经越来越多见,但是基本上繁殖难度是比较高的,主要是雌性比较挑剔,而且必须处于健康状态,才愿意交配。比较好的繁殖方式就是只饲养一对,不多不少。雄性翡翠巨蜥的头部和尾巴根部都会比较粗壮,不难分辨。交配后约30天,雌性就可以产下2~6颗蛋。


不过孵蛋就是整个繁殖过程中最困难的部份,因为经常会遇到胎死蛋中的情况,可能还有某些盲点需要克服。在30度左右,正常的话约160天可以孵化,孵化期是比较长的。


初生幼体就很胆小,所以如果对蟋蟀面包虫等活饵不敢接近的话就要用肉类或死饵来引诱进食,等幼体可以独立进食之后再改为活饵会比较容易,否则幼体有可能10天以上都不进食。幼体大约两年后就可以成年。

8、萨氏巨蜥(巨蜥科,拉丁学名:Varanus salvadorii)

又名鳄鱼巨蜥,分布于巴布亚新几内亚的南方海岸,栖居于低地森林,尤其是靠水的地方。号称世界最长的蜥蜴,成年全长约5米。尾部约为躯干长的2倍,但即使体型较长,体重也无法与科摩多龙相比拟。鼻孔呈椭圆形,位置较接近吻部,鼻面较为圆厚。


体色以黑色为主,并布有黄色斑纹,四肢及尾部则具有横纹。本种多住在沼泽地区,几乎为完全树栖性的巨蜥,体型虽大但相当会爬树,以爬虫、青蛙、鸟类、蛋和小型哺乳动物为食,性情胆小而容易紧张,但很容易就会变的温驯。


饲养难度颇高,饲养空间必须为立体的延伸环境,并在里面放置供其栖息攀爬的树木。在温度方面,萨氏巨蜥可忍受22℃~30℃的平均温度,而加热点必须维持在35~45℃左右,因本种的体型会长到很大,所以并不建议新手饲养。卵生,每次产下约12枚卵,孵化期约为176~205天,孵化温度约为28℃~30℃。

9、莫顿巨蜥(巨蜥科,拉丁学名:Varanus mertensi)

也称莫顿水巨蜥,分布于澳洲北部,栖息于河川或湖沼等水边区域,泳技高超,性格温顺。全长约1米,鼻孔浑圆,位置较接近吻部,且其开口朝向背部,背部呈暗褐色或黑色,并布有无数个乳白或黄色的细小斑点。


下唇具有暗灰色斑纹。腹部呈白色状,雄性头侧方至颈部间具有显著的蓝纹,雌性在繁殖期间,吻部至头侧方的红色色泽会逐渐加深。以鱼类、青蛙、螃蟹、爬虫类卵、鸟、哺乳类或陆栖型节足动物为食。

10、帝汶巨蜥(巨蜥科,拉丁学名:Varanus timorensis)

又名斑点树巨蜥,原产于印尼帝汶及周边岛屿,分布范围很广,除了原产地之外,甚至连澳洲北部与新几内亚等热带地区都有它们的踪迹。不过澳洲和新几内亚的个体现在已经分别都被列为不同的独立巨蜥品种,现在所称的帝汶巨蜥只有以印尼帝汶岛及周边的小岛的个体为主,如罗蒂、萨胡、萨茂、西曼和凯色等小岛。


其中又以罗蒂岛的个体体色比较出色,会呈现蓝色的斑点,是帝汶巨蜥中最受欢迎的一种。欧美国家所繁殖的个体多半是罗蒂岛(Roti)的蓝斑个体,其他岛屿的帝汶巨蜥也都在体色上有所差异而呈现黄、红等色泽。


帝汶巨蜥属于小型巨蜥,体长60~70厘米左右,鼻孔呈圆形,且靠近吻端处,个体体色有区域性的差异,比较典型为身体上遍布白色和黄色不规则状的斑点,幼体的体色相当鲜艳,成体体色转为较暗。主要捕食昆虫等小型动物。


栖息在多岩石和矮树的地方,性情活跃,行动迅速,害羞。帝汶巨蜥是居住在森林的完全树栖性蜥蜴类,所以在饲育箱内应用树枝等布置成立体状。刚开始饲养时,会有些神经质,故需要设置避难所提供安静的休息地。饲育温度白天为28~30℃,到了夜间可降低5℃左右。纯肉食性,可供应昆虫、小蜥蜴、牛猪鸡鸭肉块、动物内脏及小白鼠等,并在饵料中添加综合营养剂。


饲养本种需要较高的湿度,所以里面也必须设置一个水盆,也要定期喷水以保持环境湿度,底材方面可选用树皮屑或雨林型爬虫专用的柏木屑。此外帝汶巨蜥也很喜欢日光浴。


本种的个性温和而胆小害羞,人工环境适应期较长。雌雄的辨别比较困难,一般来说雄性体型较雌性大,体色较鲜明,雌性体色较黯淡。雌性每窝可产7~11颗蛋,在90~130天之内孵化,初生幼体就有15厘米长,因此在喂食上没有困难。

11、眼斑巨蜥(巨蜥科,拉丁学名:Varanus giganteus)

又名帕伦蒂巨蜥,主要分布在以澳洲昆士兰为主的广泛区域,栖息在干燥的稀树大草原中。以全身的眼状斑纹而得名(日本方面则诠释为水珠状),其眼睑特殊的形状让它脸部呈现出一种忧郁的表情,这是本种比较有趣且具魅力的特征。


眼斑巨蜥常常会用后腿站立,以尾巴支撑地面的姿势眺望远端的情况以避免威胁,它们短距离冲刺的速度很快;一如其它巨蜥,眼斑巨蜥也是食性很广泛的完全肉食性动物,无论是蛇、蜥蜴、鸟类与小型哺乳动物都会猎食,成体甚至可以吃下一只小袋鼠,同时也会取食其它动物的卵、腐肉等等。

12、孟加拉巨蜥(巨蜥科,拉丁学名:Varanus bengalensis)

分为两个亚种,承名亚种(V. b. bengalensis)分布于南亚与东南亚,斯里兰亚与爪哇。东部亚种(V. b. nebulosus)分布于缅甸南部、泰国与越南中南部的在马来半岛,爪哇等地。孟加拉巨蜥一般是独居的,很多时都留在地上,而幼蜥则多在树上。


成年的有时也会攀上树干,猎食蝙蝠。它们会躲进洞穴或石缝,也会利用白蚁丘。孟加拉巨蜥主要吃昆虫,如蚁、蜗牛及甲虫,也会吃鸟类、鱼类、青蛙、蛇、其他蜥蜴及细小的哺乳动物。孟加拉巨蜥体长可达2米以上(最长记录2.4米),最重超过10公斤,雄性大于雌性。体色为黑、灰黑或褐色,上有斑点,或从淡灰至深黄,并有较多斑纹。


幼体体色较深,体色与环境相关。刚出生个体为淡橙或浅褐色,身体具有黄黑色斑纹,尾部侧扁,微有双棘。鼻孔呈裂目状,位于眼睛至吻部中央。腹部鳞片光滑,眶上鳞片大小相同。


它们的爪强壮,可以抓住如树等的表面。孟加拉巨蜥主要在潮湿的季节繁殖,但在斯里兰卡的一些群落却于12月至1月间繁殖,在泰国的甚至全年也可以繁殖。它们会以双脚站立打斗来向雌性示爱。它们会在洞穴、枯树或白蚁丘中生蛋。每次约生达30颗蛋,孵化期约为5个月。很多幼蜥在未孵化前或孵化后不久因营养不良而死亡。幼蜥只吃昆虫,故经常出没于树间。出生后的头几个月会与兄弟姊妹一同生活。

13、黑白泰加(美洲蜥蜴科,拉丁学名:Tupinambis merianae)

分布于巴西南东部、巴拉圭东部、乌拉圭和阿根廷东部,地栖性,是世界上最大和最受欢迎的泰加蜥。幼体头部和身驱呈绿至石灰色;成年个体则呈黑色和白色,全长可达1.5米。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2001-2013 爬宠网 https://www.pachongapp.com/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粤ICP备10217497号 非经营性网站Powered byDiscuz!X3.4公安网备
Archiver手机版广告合作客服QQ:0000Comsenz Inc.